聲音是什么?
音是由物體振動產(chǎn)生的聲波,是通過介質(zhì)傳播,并能被人或動物聽覺器官所感知的波動現(xiàn)象。最初發(fā)出振動的物體叫聲源,聲音以波的形式振動傳播,聲音是聲波通過任何介質(zhì)傳播形成的運動
聲音是一種波,可以被人耳識別,頻率大概在20Hz到20000Hz之間,我們稱之為“聲音”。低于20Hz的聲音稱為次聲,而高于20000Hz的聲音稱為超聲,人耳無法識別這些聲音。
聲音的單位
“分”(deci-)指十分之一,個位是“貝”(bel),一般只采用分貝。分貝是以美國發(fā)明家亞歷山大·格雷厄姆·貝爾(Alexander Graham Bell)的名字命名的。是量度兩個相同單位之數(shù)量比例的計量單位,主要用于度量聲音強度,常用dB表示。
噪聲
妨礙人們正常休息、學習和工作的聲音,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(chǎn)生干擾的聲音都屬于噪音。噪音在我們?nèi)粘=佑|中是有最大限制的,一旦超過如下表的分貝或時間,都會對我們聽力造成影響。
噪聲危害
①聽力損失:是指長期處于超過聽力保護標準的環(huán)境中[>85~90dB(A)],聽覺疲勞難以恢復,持續(xù)累積作用的結果,可使聽閾由生理性移行至不可恢復的病理過程。主要表現(xiàn)在高頻(3000Hz、4000Hz、6000Hz)任一頻段出現(xiàn)永久性聽閾位移大于30dB,但無語言聽力障礙,又稱高頻聽力損失。高頻聽力損失(特別是在3000~6000Hz)可作為噪聲性耳聾的早期指標。
②噪聲性耳聾:當高頻聽力損失擴展至語言頻率三頻段(500Hz、1000Hz、2000Hz),造成平均聽閾位移大于25dB,伴有主觀聽力障礙感,稱噪聲性耳聾。并且在4000Hz處有一聽力突然下降的聽谷存在。噪聲性耳聾是由于長期遭受噪聲刺激所引起的一種緩慢性、進行性的感音神經(jīng)性耳聾。
③爆震性耳聾:又稱爆震性聲損傷。是在一次強噪聲作用下造成的聽力損傷,如爆破作業(yè)、火器發(fā)射或其他突然發(fā)生的巨響所形成的強脈沖噪聲和弱沖擊波的復合作用,使外耳道氣壓瞬間達到峰值,強大的壓強可使鼓膜充血、出血或穿孔,嚴重時可致聽骨鏈骨折。瞬間高壓傳入內(nèi)耳,造成內(nèi)淋巴強烈振蕩至基底膜損傷、出現(xiàn)聽力障礙,并可由于前庭受到刺激而伴有眩暈、惡心、嘔吐等癥狀。此時生理保護結構所起的反應已經(jīng)完全不起作用,因此必須加強聽覺器官的個體防護。